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字言不尽 第二节 肚子的问题(2 / 2)

加入书签

当时不光是整个部队,就连几个部门集合在一起的食堂系统,难免会出现“关照自己人”的情况出现。以致干部们之间有意见,“谁吃得多”、“谁吃得好”等等。政治部副主任还要奉命下食堂帮厨,就是为了消除食堂炊事员中的山头主义,对所有干部、不管来自哪个部队,都要一视同仁。(未完待续。。)

郝姓、贾姓、都源自山西最常见的姓氏。这几个人是红军东征时的老兵还是八路军到山西后就地招的老兵?俺猜应该是前者。因为那时候能在一分区司政机关做饭的老兵,大都有个红军的身份。没在饥饿年代出生的现代的年轻人,是体会不到把炊事员记这么牢的苦衷的!

司令部、政治部吃饭,不比在基层部队的一窝蜂吃法,由炊事班长贾三分饭。每个人两平碗,司政机关的干部战士一律平等。碗是易县农家常用的粗瓷碗,不用饭铲,用瓷碗直接在锅里或木饭桶里舀饭,然后一根竹筷子一刮,抹平了,再倒进你的盛饭家伙。所以每人两平碗,绝对公平。

如果是菜粥或者最艰苦时期的棒子核糊糊,直接盛,不用筷子刮了。吃饼子、窝头就更简单了,每人两个,大小都一样。有咸菜,每日人一块;没有咸菜,饼子窝头一定有咸味,放了盐的。

1942年春节,一分区破天荒第一次吃上饺子,每人一斤面、一斤半菜肉馅,各科干部自己领回去,包好后拿到炊事班来煮。杨、彭、周三个湖北佬不会包饺子,乐得吃个现成。宣传科饺子包好,蔺柳杞自告奋勇,要参加一起去炊事班送包好的饺子。路过井台时,因结冰路滑,一下子跌倒,手中的饺子全扣在地上。

1942年那天冬天,因为冀中全部沦陷,冀中十分区干部战士先是撤退到平西根据地,又转移到一分区。时临43年春节到来,杨成武前去慰问,发现十分区干部战士有抹眼泪的。问起来,春节没吃上饺子,这在富裕的冀中地区是不可想象的。再穷的人家,一顿春节饺子也是能吃到的。

于是,杨成武特批从一分区库存粮中拿出全部白面,给十分区干部战士包顿饺子。白面送来,十分区干部战士一片欢呼,但很快欢呼声消失了。一问,方知道冀中吃的白面,是真正去掉麸子的白面。冀西山区因为麦子的来之不易,是和麸子一起吃的,今天的名称叫“全麦面”,属健康食品。当年可不这么看。也许是白面的数量不够,一分区管粮食的部门又在白面中掺了少许玉米面。难怪人家的欢呼声很快就消失了。

还有两件小事,也跟“吃”有关,值得一提。

在1942年挺进军被撤销之前,挺进报那些同仁绝对是够朋友的。回到一分区的杨浩继续用“桐古”这个笔名为挺进报写稿,这回又多了笔名“红杨树”的魏巍和笔名“柳杞”的写稿,托往来一分区到平西的交通员带过去。时不时,一个平西的通讯员来到一分区,给他们带来一个旧纸糊的信封,里面是充抵稿费的晋察冀边区邮票。那年月,邮票也可作晋察冀货币的代用品,于是,他们几个人聚到南管头那间既卖生肉也卖熟肉的店铺,为缺乏油水的肚肠改善一次。

那年月,一般人为报社写稿,是没有稿费一说的。报社也穷得没有几个钱的。但他们有邮票,这就是变相的钱。编辑们又只有这点权限,于是关照了“自己人”。为那些经常给报社写稿的人多少补充一点营养。不算是**吧?

有一个负责小灶的干部讲:分区最主要的几位领导干部小灶的早餐,当时只比中灶多一个鸡蛋。几个有资格吃小灶的领导干部,就着稀粥、馒头、咸菜吃完之后,小心翼翼的将鸡蛋放进自己的衣兜,为的是回去带给自己的孩子。当时的家属大都随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