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抗战杨虎城来了(1 / 3)

加入书签

如果从河曲沿河一路南下,这几百里的河滩稻田和几十个大型鱼塘,让人感觉好似来到了江南水乡。

沿着从河曲到柳林这75万亩河滩水田的边上,顺着山脚,按照自然地势,已经修建成了一条宽8米的土质公路,主要就是为了运送人员、肥料,以及收获时的人员物资运输。

这条公路的东面山坡上的景象和河滩又有不同,沿山修建的平整的梯田,在山坡上层叠而上,耐寒高产的玉米高粱竖起片片青纱,高高扬起的颗粒饱满的紫红色的高粱穗,在风中掀起阵阵彩色的波浪,煞是好看。

为了使农作物更好地吸收阳光,梯田间隔中,还种植了一些低矮的作物,如马铃薯和棉花、大豆等,把坡地上的梯田按层次分开。

还有一些山坡上还种满了紫花苜蓿,那大片大片的炫目紫色,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虽然8月的黄河正是主汛期,水量很大,可是黄河在山西、陕西交界处,从河曲到河津这一段,因为河面宽阔,河床相对平坦,水流虽然很急,可并非波涛汹涌,河水也不似壶口以下那样浑浊。

在宽阔平缓的黄河东岸,以往河边大片盐碱滩涂上长满的荒草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从北到南一眼望不到头的绿油油、金灿灿的稻田。看着随着微风荡起的阵阵稻浪,嗅着清新的稻香,任何人都会心旷神怡,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在黄河东岸的岸边,每相距5华里左右,都建有一个由花岗岩建成的石台,每个石台上面都有一排碗口粗细的很长的管子,这些管子一头扎在黄河中,另一头在东面石台下的水池里,哗哗地流出浑浊的黄河水,落在水泥池底,溅起团团水雾,在阳光照射下,泛起片片奇异的光彩。

这就是曹瑞芝设计的引黄灌溉工程。这个引黄工程,利用虹吸原理,从黄河中汲水,用来改造、灌溉黄河边的这些盐碱地。

从晋西北的河曲到晋中柳林这片长达三百多华里长的河滩盐碱地,现在已经被农委会全部开发出来了,总计有75万亩以上,达五万多公顷的水田。

每片种植紫花苜蓿的山脚下,都有成群肥壮健硕的耕牛、肉牛和奶牛在悠闲地吃草游荡,这是示范农场的养殖场。

这些虹吸站,先是把浑浊的黄河水引到一处低洼地,或者是人工修建的大池塘,让泥沙沉淀,然后再通过渠道,把清水引到主水渠中去,农田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主渠道通往各个分支渠道的水闸,把水流分配到各块田地中去。多余的水,则在下游分段再流回黄河中。

在一些大型低洼处,还建起了鱼塘,养殖黄河鲤鱼。

按照农委会的改良土壤的计划,每年冬季,要放干这些泥沙沉淀池和鱼塘的水,人工清理於土,把这些肥沃的淤泥运到山上新开垦的梯田上造田。

在绥西河套地区就更方便了,那里地势宽阔,冯锐和曹瑞芝等人计划明年在那里直接把大量黄河水注入低洼地和已经半沙化的低地,要利用黄河水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来於田,如果一切顺利,不仅可以造出几百万亩的良田,甚至还可以极大地改善那里的气候环境,防止沙漠南移。

这个计划让宋哲武十分惊叹,也让宋哲武想起了在他前世那个著名的引海水改变西北沙漠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只可惜经过论证,前世那个计划流产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