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情势急转(1 / 5)

加入书签

却听一问——

“尚书令,上月望日之前,你还曾久侯紫宸殿外,只为圣母兴周这一谣传上谏朕顺应天意,怎么当时并未将胡悦奏本上呈?还是说,在你眼中,罪人刘氏胡诌之辞更重国政民生?”

谢饶平呆若木鸡,猛地抬眼瞪视天子。

“你也不用为朕粉饰,三载以来,朕因沉湎酒乐而不理国政,自知有失贤德,却也信重尔等能当辅政之职,不曾想,尚书令竟如此昏聩,轻重不分,早前你自称知罪,倒还尚有自知之明。”

谢饶平只觉耳畔轰鸣。

大周官制中,实际并无名为宰相之职,世人遁例将入主政事堂诸位高官称为国相,除三省长官外,又包括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薛谦既为参知政事,当然也算国相之一,只这三年之间,他被谢、韦等有意排挤,往常又不受天子诏见,即便在朔望朝会,天子也坚持只走过场而不询问国政,事实上薛谦这国相一直就是摆设,就算自己不做锯嘴葫芦,说的话也没人理会就是了。

而三年以来,御史在朔望朝会上蹦跶出来弹劾之事,也仅就今日一桩。

薛谦明知若再沉默,太后极有可能得偿所愿,因而才再难隐忍。

可是他的据理力争却被天子温温弱弱一句“不需多言”打断,心灰意冷便可想而知。

三年隐忍,仍然一无是处,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太后夺政奸侫当道?薛谦心潮起伏,不免湿红了眼眶,执笏之手颤抖不停,几乎下定决心死谏,宁愿血溅宣政殿,也要拼力一搏!

宣政殿又是一片吸气之声,便连薛谦在内,这时也都只是呆愕。

“朕为国君,自知荒疏政务有负社稷,不察奸侫贪宦导致百姓受难,甘下罪己诏请求万民宽恕,于今朝会,宣告恢复常朝,由百官督朕莫忘勤政。”

可是朝堂百官,这时却连关注薛谦者都没有几个,有一部分是早得谢、韦等人知会,有一部分盘算着坐壁上观,固然还有一部分是真觉震惊,然而三年以来几乎已经养成缄默的习惯,一时没反应过来应不应当谏阻。

大约也只有柳氏三个兄弟心跳如擂——看来薛家果然如同柳家一般,忍辱负重以图后策,可眼看天子已生卸权决心,薛家却在这个时候暴露意图,只怕……会被太后清算。

谢饶平与韦元平一众听天子打断薛谦,一时如释重负,虽然出了一些预料之外的波折,好在情势依然有利。

只要天子自认过失,甘愿交权,一个薛谦又哪能力挽狂澜?

谢饶平甚至舒展唇角,准备好匍匐叩拜称颂圣明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